top of page

父母注意五大警訊,及早發現幼兒遲緩,讓早療適時介入-思比語言治療所


(圖片來源:Unsplash)


「怎麼辦?我的小孩都已經3歲準備去幼兒園,卻還是只能講幾句單詞,真怕之後老師無法和他溝通、學習跟不上進度。」


「一起上體能課的同學,看起來年紀比較小,都可以靈活跳躍、爬上爬下,我們家寶貝總是膽怯不敢前行的感覺!」
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家長們經常會為了許多大小事「提心吊膽」,擔心作息規律、飲食健康、活動安全或情緒穩定等等。

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,觀察成長五大面向


隨著孩子年齡漸長,尤其未滿6歲之前,如果身心發展狀態並沒有循序漸進達到每個階段應有的平均指標;例如認知、動作、語言、情緒及人際適應等各方面表現,與同齡者若有明顯差異,則稱之為「發展遲緩」。


這往往需要長時間觀察,而且父母隨時保持高度「警覺性」,才能有助及早發現並尋求協助資源加以改善。

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,如先天遺傳、疾病之外,後天的環境因素、外在刺激不足或缺乏學習經驗都具有其相對影響,但目前仍有約75%案例找不到特定成因。


(圖片來源:Unsplash)


除了以下五種常見類型,家長們另可參考衛生福利部《兒童健康手冊》內附之「兒童發展連續圖」,對照圖說觀察與記錄寶貝的發展歷程。

一、認知學習

認知是所有發展的必要基礎,此為概念的學習,包含對於事物、記憶、邏輯的認識、理解與表達能力。例如:是否能辨別大小、顏色、數量和指出身體部位等。

二、動作發展

動作發展在嬰兒期表現最快速,依照身體構造分為以下兩點:


1.「粗大動作(大肌肉運動)」身體四肢及中間軀幹的發展:如翻身、坐、爬、走路、跑、跳等。

2.「精細動作(小肌肉動作)」手指及手掌動作發展:如抓握、拍打、拿取操作物件和手眼協調等。

三、語言溝通

了解他人口語或非口語訊息,反之也能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。


包含發展遲緩、音韻及構音障礙、嗓音異常、語暢異常(口吃)、語言發展偏差與溝通障礙等。最顯著的例子,例如2歲了還不會叫爸爸、媽媽,即為遲緩的徵兆。

四、社會情緒

社交情緒行為常受到生長環境和社會文化刺激,會間接影響未來學習與活動能力。


需觀察孩子與他人互動的狀態,例如:是否能認得主要照顧者?喜歡和親近的一起玩或是害怕陌生人等等。

五、生活自理

意指「自我照顧」的能力,能否靠自身力量獨立完成事項。


例如雙手扶握奶瓶喝奶、自行以湯匙進食,或是拿水壺喝水等等的使用能力。約至5歲發展成熟。


再來是一般父母最煩心的戒尿布過程,平均約3歲半應可自己上廁所。當孩子無法漸進發展出與其年齡相當的生活自理能力,就需要爸媽和師長適時從旁協助引導其反覆練習。


早期療育的適時介入,讓孩子能健康成長


發展遲緩是一種現象,發展遲緩兒童經過早期發現、早期療育,透過家庭支持、醫療復健、特殊教育、福利服務等相關資源,皆能有效幫助發展遲緩兒童跟上進度,減少對於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。

生育教養勞心勞力,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挑戰和煩惱,特別是當家有遲緩兒,父母的擔憂難免會出現自責或比較心態。


可是也唯有爸爸媽媽持續溫暖地關懷,以及耐心的陪伴,一起共同面對問題、接納事實,才能在適當時機、積極輔以專業的早療支援,讓孩子有正向且堅定的成長依靠與指引。


※參考資料

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早療綜合服務網、財團法人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


【延伸閱讀】

🔔 訂閱<思比語言治療所>為您製作的影音頻道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gLUbHhUZqh6lUuMEIsxJdw 有任何問題,歡迎加入<思比語言治療所>預約語言治療師,以便進一步協助您。


🍀 LINE立即諮詢




​最新消息
Tag搜尋
分類搜尋
bottom of page